凌峰
(海河水利委员会海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)
[关键词] 治水精神;新时代;水土保持;海河流域
[摘 要] 海河流域是我国七大流域之一,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,海河流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治水文化,孕育了催人奋进的治水精神。在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中,正确看待和理解治水精神,用治水精神指导当前水土保持工作,并在此基础上培育形成新时代的治水精神具有重要意义。通过系统梳理海河流域治水精神及其内涵,分析海河流域治水精神具有人民性、实践性、时代性、民族性和科学性5个共同特征,并从大力弘扬“根治海河”精神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、建立顶层思维、充分认识水土保持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、加强科学研究、加大水土保持精神的宣传教育力度6个方面对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建议。
[中图分类号] S157
[文献标识码] C
DOI:10.3969/j.issn.1000-0941.2024.05.001
[引用格式] 凌峰.海河流域治水精神在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应用[J].中国水土保持,2024(5):1-3.
海河流域是我国七大流域之一,总面积32.06万km2。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较大,也对水生态、水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。鉴于海河流域水资源总量少、降水时空分布不均,自然禀赋总体较差,流域内各地区结合实际情况,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,在治水兴水实践中形成了独具流域特色的治水文化,也孕育了催人奋进的治水精神。笔者基于总结海河流域治水精神的主要内涵,分析其主要特征,结合新时期高质量发展对水土保持工作的新要求、新目标、新任务,提出治水精神指导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具体路径。
20世纪40—50年代,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西岭村(后改名为大泉山村)百姓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,从实干中找出路,通过建设沟头埂和谷坊坝、挖鱼鳞坑、植树造林等水土保持措施,把一处“山山和尚头,雨水遍地流,沟壑无其数,谁见谁发愁”的山村治理成为“土不下山,水不出川,绿树成荫,花果满山”。1955年毛泽东在编写《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》一书时,收录了关于大泉山的调研报告《看,大泉山变了样子!》。从此形成了以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、相信群众、服务群众、尊重科学、务实创新、久久为功、利在长远”为基本要素的大泉山精神。
1953年起,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大寨镇大寨村在陈永贵、郭凤莲的领导下,用10 a时间治山治水,修成了亩(1亩=666.67 m2)产千斤的高产、稳产海绵田,改变了过去靠天吃饭的状况。1963年大寨发生特大洪水,但大寨人坚持“三不要三不少”原则,通过自力更生建成了一个新大寨。1964年,毛泽东发出“农业学大寨”的号召,大寨成为全国农业发展的一面旗帜。周恩来总结大寨精神为“政治挂帅、思想领先的原则,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的精神,爱国家、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”。
右玉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 mm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林木绿化率不足0.3%,生态环境十分脆弱。历任县委书记一任接着一任干,坚持“一张蓝图绘到底”,带领干部群众坚持不懈地治沙造林,改善生态环境。截至2020年,右玉县林木绿化率达到54%[1],创造了“荒漠变绿洲”的生态奇迹。2011年3月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先后6次对右玉精神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,指出:“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,是迎难而上、艰苦奋斗,是久久为功、利在长远”。
1961年,我国决定在河北省北部建立大型机械林场,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生,与当地干部职工一起,“天当床,地当房,草滩窝子做工房”,开始在塞罕坝进行造林绿化。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奋斗与付出,在茫茫荒原上建设了7.67万hm2人工林,森林覆盖率达到82%,建成了一道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,每年可涵养水源2.84亿m3,并形成了“艰苦创业,科学求实,无私奉献,开拓创新,爱岗敬业”的塞罕坝精神。2017年12月5日,在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,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荣获2017年“地球卫士奖”。
20世纪60年代,河南省安阳市林县(现为林州市)人民为摆脱祖祖辈辈缺水的状况,在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,开展“引漳入林”工程(后改名为“红旗渠工程”),从山西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,引浊漳河水进林州。历经10 a的奋斗,仅依靠简单且原始的工具,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 500 km的红旗渠,彻底解决了林州市缺水的状况,改变了林州人民的生存条件,促进了林州的经济发展,并形成了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、团结协作、无私奉献”的红旗渠精神。
1982年,为解决天津市供水不足的现状,打破缺水对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,党中央、国务院决定把滦河上游、河北省境内潘家口和大黑汀两个水库的水引进天津市,引水渠全长234 km。引滦入津结束了天津人民喝咸水、苦水的历史,促进了城市发展。引滦入津工程创造出“为民造福的伟大思想,顽强拼搏的革命斗志,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,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,团结协作的高尚风格,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”的引滦精神。
1958年起,京津冀20万劳动者在燕山脚下艰辛劳动,修建为京津两大城市供水的水库(1982年起停止向天津供水)。1960年9月1日,密云水库建成,实现了“一年拦洪两年建成”的水利奇迹。通过艰辛的劳动,形成了以“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、团结奋进的协作精神、大胆实践的创新精神、胸怀全局的奉献精神”为核心的密云水库精神。
海河流域治水精神,还包括“战天斗地、艰苦奋斗、无私奉献、协作攻关”的跃峰渠精神,以“负责、务实、求精、创新”为核心的南水北调精神等。另外,流域内在革命斗争年代所形成的太行精神、西柏坡精神,以及建设时期形成的纪兰精神等,也都在治水实践中鼓舞着流域人民,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通过梳理海河流域主要治水精神,可以清晰地看到,流域各地人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,因地制宜,苦干实干,科学谋划,在治水实践中不仅打造了优质的水利工程,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,而且在精神层面实现了提升,创造了伟大的流域治水精神。这些治水精神具有人民性、实践性、时代性、民族性、科学性5个共同特征。
大泉山精神和大寨精神,主旨是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;引滦入津精神和红旗渠精神,主旨是解决人民的喝水问题;塞罕坝精神和右玉精神,主旨是解决人民的呼吸问题。人民需要什么,我们就做什么。因此,治水精神的首要特征,就是人民性。一切为了人民,一切依靠人民,一切成果由人民共享。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要充分继承和发展治水精神的人民性,首先解决水土保持领域人民关心的利益问题。
新中国成立早期的兴水治水,主要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,尤其是山区的农业生产条件。因此,水土保持自然而然地在其中占据了很重的分量。同时,水土保持因其综合性、系统性,涉及与其他部门行业的相互借鉴、相互融合,在生产实践中,更容易唤起广泛的共鸣。水土保持的点滴进步,都能够对生产生活条件产生较大的改善,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。
通过梳理,不难发现,上述治水精神主要形成于20世纪50—70年代,也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。这一时期国家经济相对困难,人民生活相对穷苦,对自然的依赖性相对较高,改造自然的水平相对低下。在这一时期,治水工作和水土保持工作是改造自然的重要内容,治山治水的实践,改善了自然条件,提升了生活水平,鼓舞和催生了人民斗志,成就了流域治水史上不可复制的光辉诗篇。时代造就了精神,精神丰富了时代,在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中,要充分认识到时代的特殊性,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工作业绩。
海河流域的治水精神,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,也体现了国人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。生态兴则民族兴,生态衰则文明衰,加强生态文明建设,是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规律、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关键抉择。新时代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,进则全胜,不进则退,流域水土保持工作者需要站在国家和民族的角度,用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斗志,扛起水土流失防治的重大政治责任。
通过分析海河流域治水精神形成的过程,可以清晰地看到两条脉络。一是面对艰苦的自然条件,采用科学的规划,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实现了生态的改善,如右玉精神和塞罕坝精神;二是科学认知自然规律,基于自然规律达到治水的目的,如大泉山精神和红旗渠精神,都是充分认识到了水和山的相关关系,一个是保住了水,一个是引来了水,从而极大地改变了生产和生活条件。科学地治水,赋予了治水精神极大的科学性。在新时代的水土保持工作中,要充分认识尊重科学规律,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水土保持的效能。
以毛泽东“一定要根治海河”题词60周年纪念为契机,系统总结和大力宣传题词60 a以来、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建立40多a来,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水土保持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,讴歌可歌可泣的“根治海河”精神。同时,对标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新要求、新目标、新任务,赋予“根治海河”精神新的时代内涵,充分发挥“根治海河”精神的时代价值,用海河流域一以贯之的治水精神,落实好水土保持这一江河保护治理的根本措施,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蓝天青山碧水净土。
大泉山和大寨的生动实践表明,只有深入实践,才能发现治山治水的好办法,才能了解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真实需求。在以往的工作中,流域内户包治理、“四荒拍卖”、清洁小流域建设等已经从自发实践推广到了全国层面。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应加强调查研究,及时发现和了解人民最关心、最直接、最现实的利益问题,善于发现群众中的好方法、好经验,将其充分吸收,推广示范,进而为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服务。
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。塞罕坝精神和右玉精神表明,水土保持工作要树立顶层思维,做好顶层设计,并坚定“功成必定有我”的担当和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豁达,持之以恒,久久为功。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应在《全国水土保持规划(2015—2030年)》和《海河流域综合规划(2012—2030年)》的基础上,高质量编制好海河流域第一部流域水土保持规划,明确水土流失防治布局和任务,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,并科学指导流域内各省市根据流域规划编制或完善省级水保规划,落实好流域水土保持统一规划。同时,根据流域规划,强化流域管理机构统一治理、统一管理的职能,真正做到水土保持“一张图”,一张蓝图绘到底。
依据《海河流域水土保持公报(2021年)》,截至2021年,海河流域依然存在水土流失面积6.57万km2,占流域土地总面积的20.49%,其中水力侵蚀面积6.03万km2、风力侵蚀面积0.54万km2。与2011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数据相比,海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减少1.34万km2,减幅达16.92%。虽然随着水土保持工作的深入推进,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,但是自然水土流失治理难度不断增大,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监管任务依然艰巨。因此,应充分认识水土保持的特点,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,以水土流失图斑为问题单元,以提高水土保持率为防治目标,逐个销号,精准做好流域水土流失防治工作。
一是做好水土保持空间管控相关工作,将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治理区范围划定落地,同时划定水土流失严重、生态脆弱区域,配合建立水土保持空间管控制度,落实差别化保护治理措施。二是研究提升流域水土保持率的方法和技术,以江河源头区、重要水源地为对象,提升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。三是研究以水定绿的具体措施,分区域分类别提出植物措施乔灌草发展方向。四是加大新技术在流域水土保持监管和信息化中的应用力度,以“智慧水保”助力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。
2022年12月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《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》提出,“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水土保持宣传教育,普及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。将水土保持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党政领导干部培训体系,强化以案释法、以案示警,引导全社会强化水土保持意识。开展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创建,加强水土保持科普宣传和文化建设。加强国际交流合作,讲好水土保持‘中国故事’”。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应结合海河流域治理实践,在将现有治水精神融入水土保持建设的进程中,也要注重总结和提炼新的流域水土保持和治水精神,加大水土保持科普宣传教育,撰写关于大泉山等的文章,并将流域治水精神中的水土保持因素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培训体系,讲好水土保持“海河故事”,提升全社会水土保持意识。
[参考文献]
[1] 刘思扬,张旭东,晏国政,等.山西右玉20任县委书记接力植树案例[J].绿色中国,2020(2):54-63.
收稿日期:2023-06-21
第一作者:凌峰(1982—),男,江苏常熟人,正高级工程师,硕士,副主任,主要从事水土保持监测和规划工作。
E-mail: 14235311@qq.com
(责任编辑 李佳星)
(栏目编辑 李杨杨 审核 翟戌亮)